跳过内容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谈及房地产市场时,首次明确提出,适应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并释放出三大重磅信号:房地产旧时代走向终结、楼市政策“工具箱”打开、再提城中村改造。
自2021前春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前来咨询“房价下行,该不该购置房屋”的类似问题。
若在房价水涨船高的十年之前,想必不会有人花时间问“该不该买”,而是“买哪里”“买多大”。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的概念。
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给房价降温,而在后来房价下行时期,这句话却成了房价看跌者的理论支柱。
房屋本质上是生活必需品,当事人的购买意愿应该与消费需求挂钩,而不是纠结房价未来走势。
也许有人对这种“大道理”嗤之以鼻,毕竟在房价和贷款利率下行的趋势下,提前上车也许意味着更高的房价和更多的利息。
我们不妨从命理学角度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也许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八字命理中有一条口诀叫做——“财多身弱,富屋贫人”。
当一个人八字身弱时,命局中十神财才过多时,就容易陷入居住在价格昂贵的房子里,手中却没有流动现金的窘境。
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时,就第一时间联想到了某一类房贷人群:
这类人穷尽全家之力,甚至东拼西凑交齐房屋首付,每个月的部分工资需要支付月供,剩余工资积攒起来偿还亲友借款,虽然住在价格昂贵的房子里,手中却没有多少流动现金。
对于“财多身弱”之人来说,财为忌神,财多反而是一种伤身的隐患,因此手里留不住,也不能留太多的流动现金。
而房产则属于不动资产,通过房贷的形式将流动现金转化为不动资产和债务,反而能够保证“身财两存”。
换言之,贷款买房是化解“财多身弱”之人病症的一剂良药。
伟人曾说:“人存地失,人地皆存;人失地存,人地皆失。”
我将这句话略微修改为:“人存财失,人财皆存;人失财存,人财皆失。”
当然,“人死了钱没花了”和“人还在,钱没了”这两种消费观的各自拥趸众多,讨论孰是孰非没有意义,其形成也不是一朝而至,而是受家境、家风、际遇、性格、收入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我只是希望“财多身弱”之人能够认清自我,不要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遮蔽了自身的真实喜忌,贪财、守财必然会反伤其身。
那么,“财多身弱”之人使用贷款买房化解命理病症的方法有没有弊端?
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使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要片面地认为一件事是好是坏。
我在上文提到,贷款买房可以保证“人财两存”,但是随之衍生出的月供和债务却演变成了新的病症。
对于身弱之人来讲,持续而稳定地求财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而如今出于偿还月供和债务的要求,身弱之人只能被迫“委身于财”,“为财奔波”,犹如拴在柱子上的黄狗,画地为牢,失了自由。
第一条路是求取更多的钱财,尽快偿还贷款债务,在物质上实现解脱;
第二条路是读书、行善,以“印”增持自身,缓解焦虑,在精神上实现解脱。
第一条路的本质是重新回到身弱求财的老路,面朝忌凶而行,求财之心越急切,伤身之劫越迅速,后果可想而知。
而第二条路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财多身弱”者的病症,通过增印的方式来提升命格的厚重感,同步提升“担财能力”。
须知博学是德,从善是德,正义为德,德厚者福厚,德浅者福薄。
"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故袭天禄,子孙赖之!"——《左传》
“财多身弱”之人恰如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忽然之祸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伤身之劫。
也许有人会说:“在房价和贷款利率下行的趋势下,劝人贷款买房,人品怕是有问题。”
为此,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我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旨并不是劝大家贷款买房,而是针对“财多身弱”之人,提供一种破局的思路,旨在阐述身弱与财多之间的相互关系,我所说的“贷款买房”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大家可以把握这种思路逻辑,根据自身情况去制定属于自己的破局方法。
另外,“房住不炒”的本质是在讨论需求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房价下行并不会影响刚需,在中国“安土重迁”的传统思维和户籍制度辐射下,成家立业始终是大部分家庭的核心追求。
房地产时代的落幕,更多的是影响投资和炒房群体,但不意味着房产在中国人心中地位的下滑,在农村市场没有得到充分激活之前,中国城镇化仍然会向更深层次迈进,购置房产这一过程就不会停滞。
其实,之前二十年的房地产市场才是另类,房屋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反而增值的反常现象,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因为居住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而房屋本身存在使用年限折旧,因此房价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造成价值流失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现象。
此外,在全球央行大放水的当下,这些“水”去往何处,以及普通家庭如何通过资产合理配置去跑赢通胀,都是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