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内容
打开记事本浏览了一下,近一年来有40多篇未完稿的文章。
其实我本人非常反感“蹭热点”,当年从事新媒体工作时实在是无奈之举,拿人钱财就得听人安排。
如今尽管早已脱离新媒体行业多年,但是每天上班途中还是习惯性浏览今日要闻,私下梳理热点事件的逻辑,确定自己的立场,组织自己的观点。
近几年来,整个网络氛围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分裂”和“对立”。
疫情从2019年年底出现,至今已过去两年多的时间。
在疫情尚未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衰落期。
回首2019年,自2015年开始的互联网红利已经消耗殆尽,2007年次贷危机时服下“回春药”药效已过,新的周期性危机迫在眉睫。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苦主”进行危机转移,中美贸易战应运而起。
美国在总统特朗普的主导下,开始了多项颠覆性的变革。
从我个人来说,我非常佩服特朗普“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地位横空直上,风头一时无二,但是在接连发动几次对外战争之后,整个国家已经呈现出“老化”和“颓势”。

从美国发家史来看,它之所以可以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其根源是“地处脱离欧亚大陆、自然资源尚未开采的新大陆”,国土资源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欧亚大陆分离的地理环境,从某种意义上避免了一战时的战火,并且吸收因两次世界大战逃离欧洲大陆的人才、资金等红利,从而在一战后迅速完成了超越式发展。
二战初期的美国依靠地理优势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左右逢源,大发战争财。
可以说美国发家史是非常幸运的,因此才会流传“美国陆军羸弱”的说法,因为美国自独立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抵御外敌的本土战役。
由于美国是一个海洋文明,地理位置优越,邻国脾气温和,因此没必要将过多资源投入到陆军建设上。
从美国在二战后的地缘政治和全球战略部署上来看,目的是在欧洲和亚洲的连接处发动政变、战争以及演变运动,全力阻止欧亚大陆的联合。
欧亚大陆是整个地球的陆地主体,欧洲和亚洲一旦形成联合,那么美洲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孤岛”。
但是从美国在二战后构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就希望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的金融体系,将全球不同区域打造成劳动力、原材料、制造厂等功能性模块,紧接着构建“自由民主”的人类灯塔形象,通过军事和金融双管齐下,从而建设以自己为主、一劳永逸的全球秩序。
这套方案从开始实施,经过了47年左右的时间,直到苏联解体才真正形成。
不过我想这套体系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为从今天来看,这套体系必然会出现瓶颈。
那就是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和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来看,欧洲和亚洲必然会联合,因为双方本来就是在同一块大陆上,具有着地理便利,联合起来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全球化是利于美国的,但是全球化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欧亚的联合,从而影响美国自身的定位。
如果考虑经济增量的因素,这明显就形成了矛盾,只不过是爆发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此期间,最大的变数是中国的崛起,原本在美国的视角来看,中国应该是负责低端制造业,提供密集劳动力的角色。
而在“911”“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掣肘下,美国实在抽不出手来敲打表面温顺的中国。
直到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美国内部不同派别开始达成共识,下定决心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在全球或者某个区域称霸,必须拥有“降维打击”式的实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多个领域对区域各国形成碾压。
正如盛世时期的大唐一样,周围各国人士纷纷以长安为灯塔,唐朝统治者威加海内,对天下人才来者不拒,朝堂上的股肱大臣也不乏外籍外族人。(如突厥人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哥舒翰,铁勒人契苾何力,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金思兰,高丽人高仙芝,百济人黑齿常之,波斯人卑路斯、李元谅、阿罗憾,大食人李彦升等等)
从2019年开始,美国在政治上将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同性恋权利运动等社会运动以及和平主义、环保主义等议题与“政治正确”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政治群体的分化。
其目的是通过人为制造的对立来掩饰国内阶级分化的矛盾。
在经济上,美联储大肆放水,特朗普开启“逆全球化”,世界各国早已达成共识的“全球化”思潮受到冲击。

实际上,美国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一直都对立存在,当阶级矛盾积累到一定地步就会爆发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顺利度过时,阶级矛盾也会暂时性消失。
但是自从苏联“外患”消失以后,整个美国开始“自由飞翔”。在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1991年,俄罗斯被西方资本趁虚而入,国有资产大量流失;1997年美国华尔街发动“亚洲金融危机”,整个亚洲金融都被收割了一波,随后导致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再到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2008年中国出台“5万亿一揽子计划”,之后印度饱受通胀折磨,南非全盘衰落。
对于疫情前的美国来说,可以帮助自己渡过下一次金融危机大劫的国家已经不多了,毕竟洗劫小国,聊胜于无;新兴经济体如今还没从前几次洗劫中缓过来。
于是从2019年开始,中美多次过招,双方各有得失,美国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目的。
然而时间不等人,由于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缘故,金融上不能出现颓势,否则会导致资金外逃,美联储连夜印刷的美元,总需要有人买单。
“第一名怕被第二名追上自己,更怕第二三四名联合起来排挤自己,哪怕第三名是自己的亲兄弟。”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乌克兰都是输家,因为即使下再大的一盘棋,也没有这样将自己置于死地的道理。
在我看来,乌总统连政治家的基本素养都不具备,若没有私下收受贿赂,做不出这种卖国的行为。
将来俄的处境不好说,但是乌克兰的下场绝对惨,最苦的还是乌克兰的百姓。
对于俄来说,如果不是乌克兰作上了天,实在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
俄在国际社会上一直树立着“光脚不怕穿鞋”的人设,“强硬”就是目前俄的立国之本。
然而戏剧化的是,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下,卢布汇率原本在战争开始疯狂下跌,后来却在俄军攻势缓慢的情况下,逐渐开始上升。
原因是俄掌握着整个欧洲的天然气、石油等一系列能源和原材料供应,被掐着脖子的欧盟各国只好“暗地资敌”,通过各种途径拿钱去找俄购买石油。
最奇葩的是,美国一边号召小弟们制裁俄罗斯,一边大量从俄进口能源,要知道美国可是不缺能源的,单纯就是为了搅浑这一潭水,更加剧了全球能源供应的紧张。
众所周知,目前俄的经济支柱就是能源贸易,如今在制裁下,能源却一点也没有少卖,钱也一点没少赚,所以制裁的意义在哪里?
整体来看,美国借此机会在欧洲收割一波回血,顺带破坏了德国默克尔时代留下来的政治遗产,破坏了欧盟与俄近年来较为和谐的关系,强化了欧洲对北约的依赖,代价是口头上的舆论支持以及对乌克兰的少量援助,美国血赚。
中国提前领略西方制裁的力度,强化了与俄的关系,代价是舆论压力,持平。
俄强化了自身人设,为继任者提前解决了乌克兰的弊病,代价是公然发动入侵他国的战争,影响自身国际口碑,长远来看可能破坏与欧盟之间的信任度,从而影响能源贸易,被迫深化与中国的联系,加入欧盟的愿景更加渺茫,俄略亏。
欧盟损坏了与俄近年来较为和谐的关系,强化了自身对北约的依赖,资金外流,能源供应紧张,影响社会稳定,欧盟大亏。
乌克兰放弃了中立地位,本土遭遇战争,国将不国,人民流离失所,完全成为西方测试俄底线的棋子,将来的新政府可能遭受外来势力的操控,乌克兰血亏。
大国周边的小国要保持低调中立,这样才有机会得到拉拢,依靠大国雨露也能过得滋润,一旦卷入大国的地缘政治游戏之中,一旦东窗事发,顷刻间就是雷霆临身。
乌克兰战争给许多国家上了一课,新加坡、韩国、日本、委内瑞拉等国政府都针对该战进行了反思,并发表了相关的对外言论,重新审视自己在国际环境下的处境。
成熟的政治家不会相信什么“政治盟友”“自己人”,国家利益才是国家合作的本质,大难临头,“死道友不死贫道”是常态。
当经济繁荣时,津巴布韦的平民窟都充斥着一派和乐升平;
当经济衰退时,“分裂”和“对立”却在里约热内卢的街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不同个人抵御危机的能力强弱各异,有人对危机丝毫无感,有人却对危机毫无抵抗能力。因此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便浮现出来,互联网只是在其中扮演了汇聚、承载的作用,更容易给人以直观感受。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