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排某命例时,偶尔发现某排盘软件上的胎元取用存在问题。
后来,我又连续排了10个命例,发现其中3例存在错误。
“胎命身”是子平命理中的小众知识。
但小众不代表其没有研究价值。
当前盛行的“四柱论命法”经常会出现一些“Bug”,即:一小部分的命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四柱论命法,常常会出现分析结果和现实经历截然相反的现象。
尤其是一些传统四柱论命法视为寻常,现实却颇为富贵的八字。
而这些特殊命例大部分可以通过“胎命身+传统四柱”的方法得到合理解释。
“胎命身+传统四柱”也被称为“七柱论命法”,这套方法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纯熟理论,并不是后人故弄玄虚而为。
无论是哪一种玄学术数,其理论源头总不是离不开“易理”二字。
不知易者,不明玄学。
“胎元”一说,也是如此。
明朝命理家万民英曾在《三命通会·卷二·论胎元》中提到:
“夫胎者,受形之始,故《易》:‘乾知大始’,以形言也;月者,成气之时,故《传》曰:‘积日为月’,以气言也。”
“胎”的本意是“受形之始”。
《褚氏遗书·受形》云:“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因此,“受形之始”可以理解为父母阴阳二气交合之时。
《易经》有云:‘乾知大始’。
此处,“知”通“主”,主管的意思。
乾主管万物成形的开始,决定了万物的根本性质。
《列子》有云:“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列子》中的这段话描述了万事万物从无形到有形的生长过程。
这本质上强调了胎元的重要性——不只是出生的时间点非常关键,成胎的时间点同样关键。
只是绝大部分人都清楚自己的出生时间点,却不清楚自己受胎的时间点而已。
毕竟很少有父母记得当初行房的时间,何况每次行房也未必促成精子和卵子的相遇。
这也是胎元理论中最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这套理论的实用性。
古语云:“十月怀胎”。
常见的胎元取法,便是依据这句话,从出生之时,向过去倒推十个月份。
例如:癸酉年癸亥月辛亥日
从癸亥月倒推,1-癸亥→2-壬戌→3-辛酉→4-庚申→5-己未→6-戊午→7-丁巳→8-丙辰→9-乙卯→10-甲寅。
胎元传统取用口诀:月干后一位,月支后三位。
月柱癸亥,月干癸水后一位为甲木,月支后三位为寅木。
因此根据这种的方法,此命例的胎元为甲寅。
但是这种胎元取用方法存在一个巨大的弊端,那就是一旦遇到闰月年份,就会出现较大误差。
而现行的阴历历法为“十九年七闰法”,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阴历年份可能存在闰月。
这就会直接影响胎元取用的准确度。
而某排盘软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因此在个别命例的胎元取用上存在较大问题。
我个人认为更为精准的胎元取用法是“三百日法”。
即将“怀胎十月”进一步精准为“怀胎三百日(10个月x每个月30天)”,这样就可以尽量规避阴历闰月的影响。
而从日干支来说,三百日恰好是五轮花甲循环(5x60=300)。
因此,只要从出生月之前的十个月附近,寻找日主干支既可。
例如:癸酉年癸亥月辛亥日(阴历: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三,阳历:1993年11月26日)
该年恰好存在闰三月。
往前推十个月正是甲寅月,从甲寅月前后寻找辛亥日,为正月初八(阳历1月30日)。
这一日位于大寒之后,立春之前,即癸丑月。
因此,此人的胎元应该为癸丑,而不是甲寅。
根据对方反馈,此命主出生于农村,足月出生,由当地稳婆接生,不存在早产、剖腹产等特殊情况。
同时,此人与父母核实,其父当年过完春节后外出公干,正月初十前离家远行。
综上所述,此人胎元确实为癸丑。
小小一个胎元,竟然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分析推衍。
何况,如今的很多人都不是足月出生,或是早产,或是引产,或是剖腹产。
胎元取用更是变得复杂繁琐。
难怪后世之人将七柱论命法弃而不用。
我在写《八字算命必须使用“真太阳时”吗?》这篇文章时,就曾有人这样评论:

我的一贯原则:宁可不用,不可枉用。
如果原始参数都不准确,那么根据原始参数推衍出的结果怎么可能准确?
“精细、较真”没什么毛病,也是对这一门理论的尊重。
《中庸》有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如是而已。
-
不知命,一生如逆水行舟 -
“身弱”是一种什么体验? -
外国人可以看八字吗? -
玄学五术的底层逻辑 -
八字身体部位取象思路 -
关于九紫离火运的一些思考 -
什么人适合学习玄学术数? -
“格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
什么八字适合进入“体制内”? -
经略东南 | 九紫离火运与柬埔寨运河 -
算命之后对生活没有信心了,怎么办? -
厘清八字上的四个常见误区:“用神错用”“恐惧身弱”“痴迷从格”“弱不受生”···
这是我的备用号,以防迷路。
感兴趣可加微信:Yao-Sgr
备注“命理”,进群讨论。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