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知乎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故将其发布在公众号以作留存。
可惜了,这是典型的“走火入魔”。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上升,在文化自信的大势下,“国潮”“国学”“玄学”逐渐成为“个性风尚”而受到追捧。
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众获取信息知识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
再加上港澳台大师早期视频课和“知识付费”时代众多玄学课的陆续公开传播。
以上的一系列因素导致不少年轻人都走上了研究玄学的道路。
殊不知玄学也有门槛,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自学。
命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术”而已。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以道驭术必成,离道之术必衰”的说法。
那究竟什么是“道”?
如果初学者是一艘海上的空船,那么可以将“道”理解为压舱石,将“术”理解为船帆。空船重心在水面以上,本身就极易翻船,随着对“术”研究的深入,船帆变得越来越大,翻船的概率更是随之提升。而压舱石可以增加全船厚重感,消弭船帆带来的不确定性,辅助船只穿越风浪。
因此,我将学习命理学的“内功心法”总结为一句话——“增加自身厚重感”。
八字中有一神煞名叫“太极贵人”,很多人只知道命带太极贵人者,与玄学、宗教、哲学以及文史类等科目有缘,却少有人清楚其中的缘由。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太极贵人究竟“贵”在何处?
其实,太极贵人贵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特质。
纵观玄学、宗教以及哲学等科目,究其本质不过是“空”的学问,一旦醉心于此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人也会变得华而不实。
而命带太极贵人者,大多拥有一种第三视角观物的“超我意识”。
通俗来讲,这类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可以保持抽离事外的冷静,保证自己既不会沉浸于美好过去,也不会在追忆过往伤痛中难以自拔。
在我看来,这种“超然物外”也是一种命格厚重的表现,它可以保障当事人在观测命运轨迹时不会入戏太深,从而被所谓的“命运”影响,并能够通过“终结扮演”的形式来平抑、切割知命后的负面情绪。
小说《诡秘之主》中有一句话叫做:“记住,你只是在扮演。”
对于这句话,我深表认同。
非凡者扮演的目的是消化魔药,防止失控。
命理师扮演的目的则是切割知命后的负面影响。
在算命过程中,你是知吉凶,明祸福的命理师;
当算命结束后,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一套理论的适用领域扩大,一个人同样需要在工作中进行扮演,形成区别于工作之外的职场人设。
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容易导致当事人产生双重人格。
因此才会强调“记住,你只是在扮演”,随时告诫自己只是扮演,需要入戏,但不要太入戏,以此帮助当事人维持本我的稳定性。
有人说“窥天机者不祥”,还有人说“察渊鱼者不祥”。
在我看来,这些不祥的本质是命理师无法平抑知凶后的情绪,导致负能量的积聚,从而产生恐惧的意识。
“当一个人的建构系统的边缘要素而不是核心建构被证明无效时,恐惧就会产生。”——凯利
以我为例,我在做命理预测时,最担心的不是“预测不准”,而是担心“预测太准”。
关于命理学,我所建构的系统核心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边缘要素则是“命运可以改变”。
一旦当我发现许多人的命运发展和预测结果吻合时,边缘要素(命运可以改变)被证明无效,我就会感到恐惧。
但我始终相信有人可以改变命运,只是我还没有遇到特例。
假如有一天,我发现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命运时,我所建构的系统核心(遁其一)就会坍塌,我也会随之崩溃。
在我看来,命理预测与高空走钢丝类似,都属于一种极致的平衡,即是命理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平衡,也是命理师内在心态和外部纷扰的平衡,更是道与术之间的平衡。

如何增加命运厚重感呢?
1.读书观影
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总会刻画出鲜活的角色,描述着实用的处世模型,读者将自己代入其中,积累着现实生活中不会遭遇到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升承受能力的上下限。
2.游历四方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区域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风土人情各具特色,行为方式风格迥异,价值理念大相径庭,见多识广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看透世界,接受自我,理解他人的源动力。
3.择一信仰
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支柱,更是一套系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信仰的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纯粹的思想行动逻辑,信念坚定也是厚重感的一种外在体现。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一条评论